內容來自hexun新聞

國儲兵敗進口糖

曾經的“糖高宗”如今終於“退”位瞭。國內食糖現貨價格指數(CSI)由2011年8月時最高的7932.58元/噸,直落到現在的5496.62元/噸,降幅大約三分之一。糖價大跌,進口糖功不可沒。東方先導(廣西)糖酒有限公司經理楊時創告訴記者,進口糖的價格每噸比國產糖低1000多元,這讓國產糖“價格漲不起來”。“初步估計,今年糖價下跌將使廣西糖企虧損達30億元左右。”廣西糖業協會理事長農光說,如果糖價繼續低迷,一些制糖企業將面臨倒閉風險。業界人士曾寄希望於國傢食糖收儲。但從已經進行的兩批國儲收糖的效果看,糖價下跌並沒有得到有效遏制。分析人士進一步指出,正是因為托市收購扭曲瞭市場價格,才使得糧食生產陷入大量進口又大量收儲的“怪圈”。進口沖擊最近,一輩子跟甘蔗打交道的廣西農民梁恩發現,“日子沒有前兩年好過瞭”。上一榨季,甘蔗收購價是500元/噸,今年則下調到瞭475元/噸。前段時間,糖廠還拖欠瞭他部分甘蔗款,過瞭一段時間才還清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糖價的下跌。農光解釋說,虧損使得糖企難以兌付甘蔗款給農民,從而影響到廣西約2000萬蔗農的利益。楊時創告訴本報記者,近年來,糖企的人工、物料成本一直在上漲,但白糖制成品的價格卻持續下跌。作為一傢全國性糖業集團,他們公司目前尚能消化這部分成本,不至於減產或是關門,但受到的影響也很大。國內糖看廣西,國際糖看巴西,國內糖企的緊日子其實正是拜國外同行所賜。海關統計,2013年7月份中國進口食糖50.0萬噸,同比增加10.2萬噸,增長25.58%;環比增加45.9萬噸,與上個月4.0萬噸的進口量相比更是激增1122%。整個1-7月份,我國累計進口食糖量已達176.8萬噸,而2013年全年食糖進口關稅配額總量也僅僅為194.5萬噸,1-7月的食糖累計進口量已經用去瞭全年進口配額的90.9%。內外價差曾幾何時,我國的食糖自給率高達90%以上。然而,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、食品加工業的發展以及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,中國逐步成為全球食糖進口大國。2010年,我國食糖自給率降低到76.4%。到瞭2011/12年度,中國食糖進口量已達430萬噸,成瞭全球最大的買傢。7月,更是食糖的傳統消費旺季。由於夏季含糖飲料、冷飲的需求量大增,加上9月中秋、10月國慶“雙節”的備貨需要,使得食糖的需求量大幅提升,消費預期推動瞭市場的采購需求。隻是,需求如此旺盛的市場,如今卻在被進口糖日益蠶食,原因就在於內外價差。卓創資訊白糖分析師郭兆慶告訴本報記者,廣西產白糖的保本價大約在5600元/噸,而巴西原糖繳納15%的配額內關稅後,再加上加工成本,每噸的成本也不過4200元左右。以5400元/噸的價格銷售,其利潤能達到1200元/噸。即使是配額外的進口糖,需要繳納50%的關稅,其成本也隻有5200元/噸,還是比國產糖低。據專傢分析,內外價差為何如此之大的原因,主要是由於國內甘蔗種植勞動生產力低下、土地利用率低,同時還受到良種缺乏、水利基礎設施滯後等條件限制,使得我國甘蔗種植成本遠高於國際水平。同時,從2010/11制糖年起,國際食糖市場扭轉瞭供不應求的狀態,逐漸呈現出過剩格局,也加劇瞭食糖國內外價差的擴大。收儲之過國內糖企苦盼“春天”,普遍將希望寄托於國傢收儲。隻是,2012/13榨季國傢雖已分兩批收儲食糖180萬噸,但效果並不明顯。更有甚者,還有人將收儲制度視作是進口量猛增的罪魁禍首。知名咨詢機構金仕曼就表示,中國進口糖攀升是受政府政策影響,政府收儲國產糖意味著國內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,從而促使進口增加。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也表示,托市收購最大的問題在於扭曲瞭市場價格,托市收購價格持續提高使得糧價缺乏彈性,陷入大量從國外進口、國內又大量收儲的“怪圈”。在廣西糖業協會高級工程師鈕公藩看來,收儲制度是治標不治本。自從收儲制度從上世紀90年代運行以來,由於缺乏有效的市場供需調節機制,導致糖業一直難以走出三年一次的“豐歉循環”。分析人士認為,糧食收儲制度如今已經到瞭亟待調整的關口。有媒體報道,由發改委牽頭,有關部門正在研究糧食政策性收購政策的改革問題,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、中國社科院、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等決策咨詢機構已有專傢學者前往東北、河南、四川、湖北等地就此進行專題調研。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,盡管國傢還未定調,但方向應該是朝著市場化回歸,更好地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,既保護農民利益又減少對市場的幹預。

新聞來源http://news.hexun.com/2013-08-31/15759新竹縣小額信貸銀行8415.html

南崁信貸信用貸款房貸銀行年息貸款全省皆可處理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lliem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